在reddit上看到一个拍东京街头🐀的账号……
rt我记得在那本写鳗鱼的科普书里作者提过,弗洛伊德早年是研究鳗鱼的。当时的欧洲人们一直以为鳗鱼是植物不是动物,因为人们没见过鳗鱼交配,都觉得鳗鱼就是莫名其妙被上帝撒下来的。但这个是因为鳗鱼没有固定的性成熟年龄,等到一些鱼想不开要交配了,它们就会玩了命地从河流游向大海,长出生殖器官,历经千辛万苦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固定海域交配,然后死翘翘。剩下的小鳗鱼再自己游回自己素未谋面的欧洲老家。
但这个固定海域直到后来人类才发现。虽然18世纪时人类发现过雌性鳗鱼,但没发现公的,很多人还是觉得鳗鱼是雌雄同体。弗洛伊德年轻时的工作日常主要就是每天解剖鳗鱼,想找到公鳗鱼的性器官。每天两眼一睁就是剖,两眼一闭就是想睾丸。在最有性欲的年纪天天找睾丸。后来他不干了,放弃了寻找鳗鱼的道路,再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给野猫绑上监控相机后,发现了一件在家猫中前所未见的事。突然有一天,猫们离开了它们的家域,向另一片地区飞速直线移动了远至19英里,在一片有限的区域里徘徊,就像一个家之外的家域,平均15天后才回家。
这些猫去的是近期发生过猛烈火灾(所有树木都被烧焦,地表覆盖物无一完好)的地区,那里的小鼠和小动物们未必被烧死,却无处藏身了。猫在开阔栖息地攻击猎物的成功率(70%),比在茂密的草丛或者复杂的岩石堆中的成功率(17%)高了3倍。——对于猫来说,这就是一家零食店。研究数据后发现,在距离家域8英里的范围内发生猛烈火灾之后,几乎所有的猫都去了现场。相比之下,轻度火灾范围之内的22只猫,没有一只前去调查。
猫们是怎么得知那么远的地方发生火灾了呢?视线?气味?并没有准确答案。一只猫走到山顶,待了几个小时,然后径直走到5英里外的火灾现场。视频显示,猫花了“大量时间来寻找并观察地平线,这有点儿像《狮子王》中的某些场景”。
--《猫的多元宇宙》
“性选择可以推动这些华丽特征的演化,也可以推动这种社交技能的演化,而这些求偶策略也是为了获得配偶而展开的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性选择的力量可能比我们最初假设的要强大得多。”盖尔解释道。
所有这些战术谈判都需要具备认知能力。与雌鸟相比,雄性缎蓝园丁鸟的大脑相对较大,寿命更长,并且具有奇怪的长达7年的青春期,这段时间被他们用来模仿雌性。未成年雄性与雌性有着相同的绿色羽毛,盖尔认为,这种漫长的异装发育期或许是为了学习复杂的调情技巧,在这段时间里未成年雄性不仅会练习建造凉亭,还受到成年雄性的积极追求。“年轻的雄性以雌性的身份学习如何求偶,他们经常会做出和雌性一样的蹲伏动作。他们尽管不会真的进行‘交配’,但基本上会以雌性的身份参与整个求偶过程,然后如果雄性看起来快要扑上身了,他们就会飞走。”
(我在别的地方看到青春期的雄鸟不仅能获得成年雄性的青睐和追求,还能借此机会偷走追求者求偶亭里的饰品。每个雄性在成为雌性的追求者前都要经受一轮年长雄性的追求,这是何等的,古希腊啊??!)
一只溜滑的蓝色茄子
【哥们儿看着我的眼睛 别拍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i4y1q7F8
将近一个世纪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教授阿瑟·阿诺德亲手研究了斑胸草雀的雌雄嵌合体。他没有选择吃掉它,而是急切地检查了这只鸟的大脑。斑胸草雀是鸣禽,但只有雄性会鸣唱,因此雄鸟的神经回路通常比雌鸟更发达。人们观察到了这只斑胸草雀的鸣唱行为,所以阿诺德认为它会有一个统一的“雄性”大脑。然而,当他解剖这只鸟时,他发现雌性一侧的大脑确实比正常情况更雄性化,但重要的是,这只鸟的鸣唱神经回路只在雄性一侧发育。
……雌雄嵌合体的雌性大脑半球让人质疑鸟类性别决定机制中性腺分泌激素的全面作用。换句话说,这只双性鸟给了组织概念理论一记暴击。有证据表明,雄激素并不是塑造鸟类身体、大脑和行为等性别特征的唯一力量,神经细胞内的性染色体一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雌雄嵌合体也可以发展为性嵌合体,分别具有ZZ和ZW染色体的细胞在整个身体中混合分布,而不是分成整齐的雌雄双侧。后来一项针对三只这种雌雄嵌合体鸡的研究发现,它们整个身体内的细胞都遵循自己的遗传指令,并不一定受所接触的性激素调控。因此,至少在鸟类中,单个细胞的遗传性别认同在驱动身体和大脑的两性异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Damn,什么学科能想出来这种实验(给老鼠听音乐、磕可卡因,发现音乐可以唤起毒瘾。附带发现是老鼠drugfree时候更喜欢安静,磕了药喜欢听爵士)
>人畜情未了(FUB free
人畜无害
!会喜欢转发动物包括昆虫相关的嘟文请注意!